??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副处长杨慧:
??各位记者朋友:
??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省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今天,我们高兴邀请到省地震局二级巡视员李强先生向大家介绍提升防震减灾服务能力助力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有关工作情况,同时,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省地震科技创新中心主任王亮先生、省地震局监测预报与科技处副处长李恩来先生、省地震应急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伟先生、辽宁地震台高级工程师荆涛先生,他们将共同回答记者朋友们关心的问题。下面,首先请李强先生介绍情况。
??省地震局二级巡视员李强: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即时比分防震减灾事业的关注和支持!
??防震减灾是造福人民的崇高事业。辽宁省地震局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和防震减灾救灾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强化科技赋能增效,积极拓展“防震减灾+服务”新格局,逐步构建多维度、全链条的地震安全服务保障体系。近年来,辽宁省地震局结合即时比分实际,在服务能源安全方面取得一定成就,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主要介绍一下防震减灾在服务能源安全方面工作情况。
??一、锚定维护“五大安全”战略目标,推进防震减灾数字化、智能化建设
??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东北、辽宁的战略使命,也是辽宁政治担当的重要体现。我局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以服务重大基础设施以及石油化工、煤矿、核能、风电等产业链、供应链为目标,紧盯特大城市和城市群建设,坚持公共服务需求供给与改革双向发力,强化科技创新,推进防震减灾服务数字化、智能化深度变革。
??我局携手华为公司,建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国首个地震云平台,采用“一云多芯”技术架构,深度融合C86和ARM国产化算力体系。建立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地震监测网络。与广电、气象、电信运营商开展战略合作,构建起“手机平台+电视+气象大喇叭”三位一体的预警信息传播网络,全力畅通地震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
??二、守护国家能源安全发展战略,打造能源安全服务保障的强劲引擎
??(一)守护石油化工产业安全,量身定制地震监测运行平台
??石油化工产业是辽宁省重要支柱产业,设施复杂、工艺精密,一旦发生地震灾害,极易引发严重安全事故及次生环境风险。我局聚焦石油化工产业地震安全保障,针对地震活动性较强、危险性较高的沿海区域,选取16家重点企业开展试点工作。依托辽宁巨灾防范工程建设,为试点企业“量身定制”地震监测运行平台,实时监测地震活动,并结合风险评估模块,对重大危险源储罐等核心设施进行动态风险评估,为企业提供精准的地震安全信息支撑。
??(二)强化矿区地震安全保障,推进非天然地震灾害风险防治
??我省矿产资源丰富,开发利用程度高,其中,煤矿安全生产是生态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环节。我局不断加强矿区的矿震监测。在铁法煤业集团大强煤矿,架设了由64套短周期地震计组成的密集台阵。通过深入探测矿区地下结构、分析地震成因机理,为科学认知矿区地震活动提供数据基础。此外,我局与省能源集团共同举办“防震减灾+能源安全”交流研讨会;依托辽宁巨灾防范工程,建成非天然地震监测平台,实现矿区地震监测自动化;《煤矿地震监测台网技术规范》已列入辽宁省地方标准立项计划。
??(三)构建核能深度防御体系,守牢红沿河核电站安全防线
??作为东北地区首座核电站,红沿河核电站是区域能源供应的核心支柱。我局与红沿河核电站深化战略合作,共同构建覆盖全链条的地震安全保障体系。在全省建成了由961个地震观测点组成的地震监测预警网络,该网络具备实时监测和自动处理能力,能够在震后5-10秒产出地震预警信息,可根据核电站实际需求定制预警信息服务,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在2025年7月9日大连普兰店3.3级地震中,地震预警系统在震后5秒发布地震预警信息第一报。
??(四)拓展海洋地震监测业务,服务海上能源与工程安全
??我局持续开展海洋地震监测关键技术攻关,基于海上风电平台建设了海洋地震监测网,有力地促进了海洋地震的监测与预警技术发展。2024年,我局海洋研究技术团队在大连庄河海域海洋风电升压站开展了测试。2025年1月,我局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开展宽频带海底地震仪器调试与海底测试。监测数据可同步用于评估海上风电基础结构稳定性,为风电场选址和抗震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同时,针对渤海湾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特点,建立近海地震快速响应机制,通过海底地震仪与陆上预警台站数据融合,可提前10-30秒向海上钻井平台、海底电缆等设施发出地震警报。海洋监测工作将有效监测渤海中强地震潜在震源区构造活动,提升渤海地震监测预警能力,为减轻沿海城市地震灾害风险、保障海洋重大工程地震安全以及开展海洋地震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此外,我们还积极推进重大基础设地震安全服务保障,在水利工程、城市建设等关键基础设施架设地震监测设备,为震后安全评估和运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更好地发挥防震减灾社会治理效能,将地震科技手段与文物保护结合,不断拓展地震安全服务的深度与广度。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推动非天然地震研究平台在即时比分重点矿区的应用,切实做好矿区地震安全服务保障。推进光纤、节点式地震计等新型设备在矿区的应用,努力实现“透视矿区”。
??二是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研发应用。引入AI算法,实现灾情报告自动生成、救援力量动态调度,进一步提高应急响应效率。通过实战数据持续优化大模型,打造“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震灾防控体系,不断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三是升级地震预警系统,提升预警信息产出、发布时效性。与广电、气象及通信运营商等部门深度合作,拓展地震预警信息服务渠道,推动铁路、核电等重点行业企业实行定制化预警信息服务工作。
??四是开展2025年“防震减灾高质量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邀请多家央媒共同探访铁法煤业集团大强煤矿,现场实地观摩地震台布设情况以及数据处理,开展专家研讨,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副处长杨慧:
??谢谢李强先生。下面是提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们提问前先通报所代表的媒体机构名称。请大家举手示意提问。
??央广网记者:
??石油化工企业在地震安全中的关注度较高,请问辽宁省地震局针对省内石油化工重大基础设施采取了哪些地震风险防范措施?
??省地震应急服务中心副主任张伟:
??保障石油化工等重大基础设施在地震中的安全,始终是我们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的重点方向之一。近年来,我们积极依靠科技手段,不断探索更精准、更可操作的地震监测与风险评估路径。
??依托多年来在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危险性评价等方面积累的工作成果,我们将经济密集、地震活动相对频繁、石化产业高度集中的环渤海区域作为重点关注区。自2024年起,我们依托辽宁巨灾防范工程,在大连、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等5个沿海城市,率先选取16家石油化工企业,开展地震灾害风险监测与评估试点工作。选点聚焦风险叠加高、示范性强的企业,未来将根据试点情况动态调整覆盖范围。
??在每个试点企业内,我们初步部署了一套地震安全监测系统。整套系统由监测、数据采集、数据传输和管理4个子模块组成,集成了专业传感器和数据采集传输等设备,可对地震波形和设备结构响应进行连续记录,重点对厂区内大型储罐等关键设施的关键部位进行实时状态监测。同时,我们还搭建了地震反应监测与风险评估分析平台,可在震后对关键设备进行功能评估,为企业开展隐患排查提供参考。
??目前,整个试点系统已进入运行管理阶段,我们正在同步开展技术适用性和经济性的综合评估,为下一步工作奠定基础。接下来,我们将持续跟踪现有试点企业系统运行情况,适时将经过验证的有效做法逐步推广到省内其他重大基础设施领域。通过科技赋能,不断提升重大基础设施的地震安全风险防控能力。
??辽宁日报记者:
??地震可能对核电站构成哪些潜在威胁?对核电站建立预警监测的意义是什么?
??辽宁地震台高级工程师荆涛:
??地震对核电站构成的威胁可以简单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伤害,另一类是间接伤害。直接伤害是指地震引发的剧烈震动可能导致核电站关键设备停运或损坏,进而引发核事故。间接伤害则是地震可能会诱发海啸、火灾、滑坡等次生灾害,这些次生灾害同样会对核设施造成一定的破坏。就像,2011年日本福岛核事故中,地震引发的海啸导致核电站的多个反应堆冷却系统失效,最终造成了严重的核泄漏事故。
??接下来是第二个问题,对核电站建立地震预警监测的意义?首先,为了保护核电站的安全运行,我们辽宁省地震局提供地震监测预警服务,建立了从地震监测到地震预警再到应急响应的三级安全网络,来为核电站保驾护航。第一,我们通过精准的地震监测和及时的预警,可以在破坏性地震波到达前,核电站可采取降功率、停堆等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从而显著降低核事故发生的风险。第二,地震预警监测为后期的应急响应提供了重要依据,有助于快速启动应急预案、科学调配救援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灾害带来的各项损失。比如说,在地震发生后,地震预警系统可以迅速得出地震的位置、强度以及影响范围,可以为救援队伍提供关键信息,指导他们前往最需要帮助的区域。最后呢,整个地震预警体系把地震监测技术和智能化应急响应机制深度结合,大大提高了核电站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减轻地震灾害对重要能源设施的破坏。同时地震预警监测系统也是确保核电站长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之一。依托地震局的专业服务,核电站能更从容地面对地震这类极端自然灾害,确保其长期稳定运行。
??北斗融媒记者:
??辽宁周边海域是否发生过强烈地震,在海洋开展台站建设难度在哪?
??省地震科技创新中心主任王亮:
??辽宁周边的海域地质构造复杂,我国大陆东部著名的郯庐断裂带就贯穿渤海,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多次破坏性地震,如1888年渤海7.5级和1969年渤海7.4级地震。证明辽宁周边的海域是存在发生强烈地震背景的。如果渤海发生巨大地震会导致沿海地带地面裂缝、塌陷或喷水冒砂现象,严重破坏堤坝、港口设施和居民区,救援难度较大。特别是渤海沿岸还建有核电站、大型化工产业等。海域发生巨大地震的地震波都将引发大型建筑的损伤,使沿岸的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受到威胁。由于渤海渤海平均水深仅约18米,属于大陆架浅海区域,缺乏深海环境存储和传播海啸所需的巨大能量,所以如果渤海发生巨大地震引发大型海啸的可能性较低。按历史资料分析,渤海发生的7.4级引发可能为0.5m,风险可控。开展海洋地震的研究尤为重要,?在海洋开展地震监测台站建设主要难度在于海上的供电困难,数据传输困难,同时如果监测设备放置于水下,则数据很难同步回传。所以即时比分正推进海洋监测网络建设,以风电平台为载体,填补近海监测空白。
??国际在线记者:
??公众如何利用IPTV电视和手机收到地震预警信息,展现形式是怎样的?
??省地震局监测预报与科技处副处长李恩来:
??使用手机接收地震预警信息比较方便,公众可以打开手机微信,搜索进入“辽宁地震预警”小程序,点击“开启地震预警”并允许“地震预警通知”与“获取位置”,成功添加关注地后即可开启地震预警服务。当关注地预估地震烈度小于2度,预警信息仅在小程序首页显示,不对用户进行提醒。当用户关注地预估烈度>2度,通过“服务通知”接收实时预警信息提醒。这时候会听到手机蜂鸣声预警,同时小程序界面会弹出地震预警的倒计时、震中距及避险指南,根据关注地预估地震烈度大小,手机屏显呈现蓝、黄、橙、红四种颜色提醒。当关注地预估烈度>5度,即使手机处于熄屏状态,仍会强制发出持续的尖锐告警声音及避险指南。
??同时,IPTV灾害预警系统已完成内部测试。在接收到地震烈度为3度以上的地震预警信息,系统会向处在地震灾害即将发生区域的已经开机的用户发送预警信息,无论用户处在什么业务模式下,IPTV灾害预警系统都会通过IPTV平台以黄色、橙色和红色霸屏显示窗方式弹出预警提示,并伴有提示音和倒计时,以便接收到信息的公众第一时间做出规避和撤离动作,倒计时停止10秒后,霸屏对话窗自动消失。另外,地震发生几分钟后,IPTV灾害预警系统会收到由地震局发布的更为精确测定的包含时间、地点、震级等信息的地震速报消息,并通过IPTV平台,以滚动字幕方式向全省或指定区域正在开机使用IPTV业务的用户,发布该速报信息。
??辽宁新闻记者:
??非天然地震和天然地震的差别在哪?非天然地震服务的意义是什么?
??省地震科技创新中心主任王亮:
??天然地震是由自然地质活动引发,主要以板块运动或地下断层错动引发的?构造地震和火山地震为主。?而?非天然地震一般是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诱发,如:水库蓄水、矿产开采、工业爆破、核试验等。非天然地震活动很少超过5级,但由于其震源较浅且发生在工业或人口活动区的特点。其危害主要表现为对地下工程设施的破坏,矿山开采是非天然地震危害的重灾区,可能会引起矿洞或巷道坍塌;其次就是会引起地表破坏与地面沉降、塌陷等;水库诱发地震最大的风险是其对大坝本身及库区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因此,对于非天然地震相关的监测预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精准且及时的监测预警服务能够助力矿山、水库大坝和城市工业区的防震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服务政府应急决策工作。非天然地震研究虽聚焦“人为诱发”,实则是人类与地球系统对话的关键纽带。通过科技赋能,可最大限度化解发展带来的新型地质风险,实现“既要金山银山,也要安全家园”的可持续目标。
??省委宣传部外宣新闻处副处长杨慧: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现场提问就进行到这里。感谢各位发布人对有关情况的介绍,感谢各位记者朋友对本场发布会的关注与支持,请大家积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即时比分 | 主办单位:即时比分办公厅 |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 邮编:110032 |
![]() |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 联系邮箱:mhwz@yaoyejob.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