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浑南开展“乡村著名行动” 让好地名从泥土里“长”出来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18日
信息来源:人民日报
【 字体: 】? 【打印文章】

  乡村旅游、快递进村……随着城乡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村庄仅有村名已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精准标注周边道路、村内街巷等越来越迫切。

  2023年5月,民政部启动实施“乡村著名行动”,旨在提升乡村地名建设水平,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截至今年3月,全国累计规范命名乡村地名67.4万条。

  前不久,全国乡村地名建设培训班在婺源举行。记者见到了沈阳市浑南区民政局副局长安金玲。翻开她的发言材料,抗联路、杏花路、青年沟巷等充满地域特色的路名映入眼帘。

  这些地名是如何命名的?记者随她搭乘返程航班,探访辽河平原上的浑南区王滨街道魏家沟村。

  “起名首先要尊重民情民意、历史文化。”安金玲说,我们委托沈阳市勘察测绘研究院有限公司出具村庄测绘地图,明确需要命名的道路街巷位置及数量。

  展开标注得密密麻麻的地图,魏家沟村妇女主任魏东艳直言:“还得从挖掘老地名做起。”她和村两委其他成员一起,翻阅村志,走访村里的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等,恢复了青年沟巷等老地名。

  “村里老人告诉我们,上世纪中叶,一大批年轻人在沟里驻扎、建设乡村,青年沟因此得名。”魏东艳说,“对从前没名字的,大家就集思广益。”

  好地名,承载生活印记,从泥土里“长”出来。

  在魏家沟村东北角,有一条泉眼沟巷。巷子口,汩汩清泉印证地名由来。“现在,村民偶尔还会打桶泉水尝尝鲜。这一地名源自生活,朗朗上口,接受度高。”魏东艳说。

  好地名,指示方位,更是记录历史、传承文脉的重要载体。

  沿一条曲折小路,登上魏家沟村西南角的大砬子山,路旁石头上,弹痕炮坑触目惊心,还有战斗过程中开凿的插旗眼。

  “1937年,东北抗日联军曾与日本关东军在此开展小规模战斗。为了缅怀先烈,有人提议,把这条山间小路叫作抗联路,大伙儿一致通过。”摩挲着弹痕密布的石块,魏东艳感慨,“地名背后有画面、有故事、有历史,抗联路就是我们传承红色文化的‘活教材’。”

  村庄道路街巷命名方案确定后,需经村民代表会议认可并公示7天,随后提交街道审核。街道确定无误,报请浑南区民政局审批。民政局则邀请沈阳市区划地名咨询论证委员会专家成员参与论证。辽宁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王永超是成员之一,“我们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一是确保专名和通名符合规范。王永超解释,以抗联路为例,“抗联”是专名,“路”为通名。专名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当地文化;通名要有具体判断标准,“一般来说,东西为路、南北为街,宽不到5米、长不到80米的通道为巷,得实地踏勘。”

  二是村庄道路街巷的名称,不得与浑南区其他村庄的路名重名。王永超介绍,目前,乡村道路街巷的命名程序,各地都在试点,尚无统一规范,但基本参照城市道路的命名管理办法。“城市道路命名有专门的地名采词库,可快速核查重名、重音等问题,乡村地区还没有,只能靠人工筛查。”为此,他建议各地尽快建立乡村地名采词库。

  不重名规则,要求村庄命名道路街巷时,得深挖当地文化,塑造独特风格。浑南区祝家街道佟家峪村盛产杏子,初春时节,漫山遍野都是淡粉或白色的杏花,吸引了大批游客。因此,佟家峪村在命名时,注重融入“杏”元素,比如杏花路、杏运街等。

  “眼下,不少村庄常用富裕路、财富路等命名,表达了村民们的朴素愿望,但未免单调、缺少特色。”王永超说。

  命名方案经沈阳市区划地名咨询论证委员会论证通过后,由浑南区民政局上报沈阳市政府备案,同时由浑南区民政局面向社会公示,命名程序就完成了。截至目前,浑南区已对区内148个村的道路街巷命名情况全面摸底,共命名157条。

  (人民日报记者 刘雨瑞 刘佳华 白光迪 杨颜菲)

责任编辑:张艳君
版权所有:即时比分 主办单位:即时比分办公厅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5-9号 邮编:110032
辽公网安备 21010502000372号 网站标识码:2100000037
ICP备案序号:辽ICP备05023109号 联系邮箱:mhwz@yaoyejob.com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